根据《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3版)》,为切实提高举办赛事活动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赛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足球赛事活动健康、稳定、安全发展,制定本指南。
一、增强安全责任与风险意识
(一)开展安全风险防范培训
定期开展赛事活动安全风险防范培训,邀请气象、应急管理等领域专家,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可能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水、暴雨、地震等)以及常见的赛事活动安全事故(如人员踩踏、设施故障、火灾等)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典型案例,提升全体工作人员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和敏感度,明确安全责任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确保全体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赛事活动安全工作,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
(二)设立安全责任小组
在赛事活动筹备与执行团队或组委会中,针对不同的安全风险领域(如:应急抢险、现场安保、人员疏散、医疗救助、通讯联络、后勤保障、卫生防疫等)设立专门的责任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专人负责,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将安全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制定详细的安全责任清单。各小组需按照举办赛事活动时间,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赛事活动组委会汇报工作情况,组委会将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安全责任的有效落实和监督。
二、完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一)风险信息收集
密切关注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安全警示信息,借鉴专家、过往历次赛事组织者等提供的赛事风险信息,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气象部门、地质监测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多渠道的风险信息,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关于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可能影响赛事活动安全的实时信息和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二)风险评估及预案编制
结合赛事活动的规模、场地、参与人员特点以及历史数据等因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赛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预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重点评估风险的频次、可能性、结果、风险度量、现存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每次赛事活动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赛事活动安排和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果风险等级较高,需立即采取强化安保力量、增加医疗急救资源、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等应对措施,同时从长远考虑,提出诸如优化赛事组织流程以减少潜在风险点、提升安全设施标准和性能、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安全培训以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等改进建议。如果风险等级较低,可提出持续进行安全监测、定期维护安全设施、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应对措施,以及进一步提升赛事安全水平的改进建议,以确保赛事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
三、应急响应处置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制定详细的分层应急预案,明确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处置措施和资源调配方案,确保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应急预案应涵盖从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置到事故发生后的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具体包括不限于制定安全预案、应急救援方案、舆情应对方案、卫生防疫等,并明确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
四、健全安全监督与检查机制
(一)事前安全检查
在赛事活动筹备期间,组织专业的安全检查团队,对赛事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周边环境、交通住宿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清单,确保检查无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跟踪整改情况,直至隐患完全消除,在赛事举办前3天,进行最后的安全复查,确保所有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赛前筹备阶段,将安全应急预案演练作为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对现有的应急预案进行全面审查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针对演练中每个新识别出的风险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事中安全巡查
在赛事活动进行期间,安排专人负责对现场进行不间断的安全巡查,重点关注人员密集区域、关键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应急通道畅通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问题。建立安全巡查记录制度,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确保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与现场巡视形成互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三)事后总结评估
赛事活动结束后,组织召开赛事活动安全管理总结会议,对整个赛事活动期间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评估。分析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形成详细的赛事活动安全管理总结报告。根据总结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不断完善赛事活动安全管理体系。
五、明确安全事故处理流程
(一)事故上报流程
1.现场人员上报
赛事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安全事故,需立即通过对讲机、内部通讯软件或电话向赛事活动安全负责人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如场馆区域、具体座位号或场地坐标等)、事故的初步性质(如人员受伤、设施故障、火灾等),以及大致的人员伤亡和受影响情况,报告要信息准确、清晰、简洁,确保赛事活动安全负责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关键信息,迅速做出决策。
2.安全负责人上报
(1)赛事活动安全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的 5 分钟内,向赛事活动组委会领导汇报事故详情,并同时通知医疗急救团队、安保团队等相关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2)赛事活动组委会在 20分钟内,以书面形式(邮件或传真)向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事故情况,详细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初步原因分析以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情况,并根据事故发展态势,每小时进行一次信息更新,确保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准确情况。同时,指定专人负责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确保事故处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临时应急处理
1.现场救援行动
医疗急救团队须第一时间携带专业急救设备(如心脏除颤仪、氧气瓶、骨折固定器具、急救药品等)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包扎、固定骨折部位、心肺复苏等,并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迅速安排转移至附近的医院进一步治疗,确保受伤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转移过程中,与医院保持密切联系,提前通报伤者情况,以便医院做好接收和救治准备,开辟绿色通道,缩短救治时间。
2.现场警戒与疏散
(1)安保团队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在事故现场周边设置警戒区域,使用警示带、路障等设备封锁危险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警示区域的设置应根据事故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警戒范围足够且有效。
(2)通过广播、现场引导等方式,有序组织现场观众和工作人员向安全出口疏散,疏散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指挥交通,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出现拥挤踩踏等情况,并在疏散集合点对人员进行清点和安抚,统计受伤和失踪人员信息,及时向赛事活动组委会汇报。
3.事故现场保护
在不影响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安排专人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使用拍照、录像、绘制现场图等方式记录事故现场的原始状态,包括事故发生的位置、涉及的设备设施、周围环境以及相关证据等信息,为后续的事故调查提供详实的资料。
(三)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1.事故调查小组组建
赛事活动组委会须立即成立由内部纪检人员、安全专家、法律顾问以及外部专业调查机构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全面负责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调查小组应在 24 小时内启动调查程序,并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时间表,确保调查工作的高效、公正、透明。
2.责任认定标准
根据事故调查结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说明书,明确事故的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以及管理责任,对于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失职渎职、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等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责任人员,按照责任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认定,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
3.处罚措施实施
对于认定负有责任的人员和部门,根据责任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降职、撤职、解除劳动合同等内部处罚措施,如涉及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将事故调查结果和责任追究情况在赛事活动组委会内部以及相关行业内进行通报,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此外,建立责任追究档案,对事故责任人追究情况进行记录和备案,为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警示和参考。
六、其他
本指南未提及之处,均按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安全评估工作指南》以及《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3 版)》相关要求执行,确保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完整、严密的赛事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