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洒满织金县育才学校的绿茵场,8月6日,这里不仅迎来了200余名身着球衣的足球小将,更见证了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一项覆盖中西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青少年足球公益项目——“中西部县域地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的落地。这场夏令营活动,既是织金县少年儿童的一场足球嘉年华,更是贯彻落实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
从政策到实践:一项覆盖中西部地区的足球育人举措
7月31日,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落地织金县的夏令营与覆盖中西部的公益项目,正是将会议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的鲜活样本。
中西部县域地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项目由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于2023年设立,旨在培养中西部地区少年儿童对足球的热爱,培育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扩大中西部地区足球人口。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9个县级行政区的2068所学校实施,约2.8万名少年儿童参与,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2025年项目以“足球+教育”为核心,创新性增加了“同绘一幅画”“同唱一首歌”“同讲足球故事”主题活动,将在中西部50个县域地区为6-12岁少年儿童搭建起足球梦想舞台,预计将有4600余名小球员参与。项目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推进格局——既在织金县这样的单点上,通过专业教练和指导老师的系统教学、科普教育、趣味游戏、文化讲座与红色教育,让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实现技能与兴趣的双重提升;又在中西部地区层面,以“三同”的创新模式,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通过参与足球运动感受集体力量、强健身体素质、涵养家国情怀。
多元融合的实践:从绿茵场到文化根脉的联结
在织金县的夏令营现场,专业医护全程护航、生活老师细致陪伴的全方位保障,让200余名小营员在学习足球技战术的同时,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坚韧与包容,以足球培养青少年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的育人理念。这样的理念正是在中西部各地实践中落实“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高质量足球人才体系”的具体体现。
贵州台江县的夏令营中,小营员们分组协作,由孩子们自行发挥创作完成儿童画,用画笔诠释自己对足球的理解与感受,增强他们对祖国、家庭的热爱以及对足球运动的归属感,让足球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新疆策勒县的姑娘们为夏令营带来充满地域风情的舞蹈表演,以灵动舞姿展示新疆最南部独特的文化魅力,热情庆祝夏令营的举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十二团的教练为孩子们安排学习足球基础知识和比赛规则外,还特别准备了趣味教学,通过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战术配合,通过分组对抗、战术演练,提升小球员的实战能力。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支撑”的县域足球发展范式。
从当下到未来:足球种子播撒希望之路
织金县足球夏令营的7天,是200余名足球小将的成长起点;而中西部县域地区足球夏令营项目的推进,则是基金会在青少年足球公益众多项目中的实践之一。自项目7月启动以来,已在内蒙古、江西、湖南、广西、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8月6日织金县夏令营的开启,8至10月间,湖北夷陵区、云南寻甸县、内蒙古奈曼旗、青海曲麻莱县、安徽涡阳县、山西小店区、陕西洋县、宁夏平罗县等多个县域地区将陆续开营,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星星之火之势普及发展足球运动。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成长故事:留守儿童在绿茵场上找到归属感,城乡孩子在对抗中打破隔阂,少数民族少年在足球与文化的融合中增强认同。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说,举办夏令营公益项目不仅是足球技能的提升,更是为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并且有勇气奔跑,让足球运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为“最酷的成长印记”。
夏日的风在球场上掠过,织金县的足球小将们已开始了第一次射门,而在更广阔的中西部大地上,更多少年儿童的足球梦想正在被点燃。从落实全国足球工作会议精神到国家青训体系建设,从体教融合的基层实践到民族复兴的人才培育,这项覆盖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足球公益项目,正以足球为笔,书写着中国足球振兴发展之路的精彩篇章。